有消费者反映,最近收到了一份快递,包括两份文件:《国债发放通知书》和《国债资金使用说明书》,落款均为财政部。文件称,中央财政要增发1万亿元国债,而收到这份文件的有资格领取300万元“国债扶贫资金”,但需要下载一个App申请善款名额。而且,申请人还要签署一份“国债资金使用协议书”,承诺拿到“国债扶贫资金”后保密。

  警方表示,这些伪造的“”是为获取潜在受害人的信任。一旦相信并下载App,会被诱导向指定账户缴纳相关手续费等。“免费包裹”则是向各种地址普发快递,内含低价低质用品,却冠以“双11答谢客忠实户”的名义,提供“抽奖券”“兑奖券”等,这些券往往能中大奖,包括名牌手机、家电、米面粮油等,但若想“兑奖”,需要添加指定的客服微信等社交账号。而“客服”会用各种方式诱导潜在受害者进入“刷单”“投资理财”等陷阱。

  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直播能互动”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交易。张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想要购买一款预售手机,他添加了主播的社交软件,双方约定张先生支付预售款后,对方就发货,待张先生收货验收后,再支付余款。支付预售款后,张先生收到处于运输状态的快递单号,但第二天,卖家联系张先生称快递物流出现问题,之前的单号作废,需要重新更改单号。新的快递单号始终没有发来,主播不仅拉黑张先生,还注销了直播间。

  此外,随着“双11”热卖,售后服务的需求激增,退换货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成为不法分子的“机会”。易女士称自己的社交软件号被商家的“双11”活动抽中,获得抽奖免单的机会。对方称,以掷骰子的形式决定中奖商品类型,如果奖品不需要,可以折现。易女士扫码支付后,果真抽中了奖品,却被告知需要先缴纳保证金才可折现。她再次转账缴费,对方又称操作失误,还得转账。此时,易女士才发现上当。还有消费者收到自称来自某快递公司的客服消息,公司将他在购买的商品遗失,要对他理赔,价格是商品价格的三倍。消费者信以为真,先后多次在“退款网页”输入银行验证码,最后却收到银行发来的多笔扣款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