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港)迎来几项重要签约,其中与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公司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双方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确定了包括推进人才交流、集装箱航线开通、绿色港口发展、创新技术应用等路线。

  此后,广州港集团旗下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中远海运特运、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公司、广铁集团敲定物流供应链合作。

  2019年,广州港被列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所谓枢纽,不仅需要有内外双向互济、四通八达、陆海联动的集疏运体系,在服务腹地经济贸易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要在面向未来的智慧绿色、稳链强链方面成为“领头羊”和“示范区”。而广州港集团与合作方的频频携手,正是枢纽打造的具体举措。

  “我们的短期目标是:到2025年,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腹地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升,枢纽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利用疏港水路、铁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达到80%;海铁联运量达到80万TEU,年均增长率超过15%,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港口物流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港口物流要素集聚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广州港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在接受中国航务周刊记者专访时,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表示。

  作为港口企业,“物畅其流”是重要作用和功能,对于广州港而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打造,就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辅相成。

  他介绍,广州港目前共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条外贸航线条内贸航线,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此外,广州港开通至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港口的航线多条,也是非洲航线、东南亚航线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394.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9%。在劳氏日报2023年发布的百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位。

  依托发达的黄金水道、便捷的铁路进港条件,以及先后设立的32个内陆港和办事处,广州港不断推进港口大物流通道建设。2023年广州港海铁联运量完成43.6万TEU,同比增长96.4%。

  在港口软实力建设上,广州港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港口,致力于推动改善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等相关工作,为物流链畅通赋能。实现全天候引航、大型船舶常态化集中靠泊、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等便利化举措。据统计,2023年广州港远洋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和在泊停时均居全球前列。

  着眼于推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广州港承载了哪些任务、实现了哪些功能?

  “广州港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承担物流保通保畅、民生物资运输、产业支撑牵引、对外经贸交流、城市更新改造等任务。”宋小明强调,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在装卸、运输、仓储等港口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多式联运、分拨、保税、信息等业务,加快产业融合与创新赋能等特色业务。

  近年来,广州港通过整合港口、铁路、拖车等资源,促进物流要素规模集聚,提供个性化“门到门”的全程物流服务,不断向着单点服务―综合服务―全物流链服务的模式转型升级。

  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交汇点优势,以优质的港口服务,吸引全球排名前20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全部进驻,部分排名前50名的中小班轮公司也纷纷在南沙开通班轮航线,航线通达全球,物流成链成网。

  二是深化与广铁集团联动,依托国铁发达的运输网络、便捷的铁路进港条件、内陆港和办事处,与船、港、货及铁路多方合作打造海铁联运公共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海铁联运运输组织模式,把广州南沙港“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的“家门口”。

  三是利用珠三角四通八达的黄金水道,推动驳运市场发展成熟,驳船公司在南沙开通覆盖珠三角及广西地区驳船支线,广州港下属穿梭巴士开通73条驳船支线天不间断服务,满足客户CCA(内河水水中转)等业务需求,保障港区集疏港高效畅通。

  四是打造临港物流仓储分拨中心,在南沙集装箱码头后方,建成23万吨冷链分拨中心、32万平方米集拼中心。利用冷库资源优势,积极拓展一件代发零担业务等增值服务。集拼中心业务包括出口集拼、跨境电商、汽车装拆箱及大宗商品等,并开展期货交割仓首批期货工业硅入库等多元化增值服务,助力港口打造集贸易、金融、装卸、仓储、物流等各要素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新业态。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贸易形态也在逐步转变。尤其以跨境电商、冷链生鲜等为代表的贸易新形式成为供应链各环节布局的重点,如何帮助传统的外贸企业开辟新渠道也是港口的重要任务。

  宋小明对此表示:“广州港自2019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以来,加快推进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港铁路南站等设施建设,依托自身码头、物流设施、金融赋能以及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协同作用,发挥港口物流枢纽功能,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以跨境电商业态为例,广州港不断推进业务深层次发展。宋小明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凭借通达全球的集装箱班轮航线、串联湾区的穿梭巴士支线网络、深入腹地的海铁联运班列,打造南沙港区跨境电商出海新通道。

  二是加快完善仓储配套设施,广州港下属南沙物流园北区建设有三座6层双盘道立体仓库,园区与码头和铁路场站平行相连,实现海―铁―公三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配备完善的仓储信息化系统,作业数据实现无纸化和信息化。

  三是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推出“5+2通关常态化”、进口集拼“先拆后报”、出口拼箱“先查验后装运”等便利化措施,助力通关效率提速增效,并针对电商和拼箱业务加强与政府相关单位沟通,争取相关扶持政策。

  而在冷链生鲜业务方面,全国最大临港冷库——南沙冷链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南沙冷链一期工程总投资20亿元,已建成3座冷库、1个冷藏箱堆场及1栋配套展示楼,冷库库容23万吨;配备162个冷藏箱查验平台,加上港外海新冷库45个冷藏箱查验平台,南沙港区冷藏箱查验能力位居华南之首。

  南沙冷链以肉类、水产品、果蔬、食品类为主,构建广州港冷链物流“一平台三中心”格局,即冻品公共服务平台、冻品物流服务中心、冻品分拨中心、冻品交易中心,为客户提供查验储存、保税、运输代理、质押监管、展示交易及其他配套增值业务等一站式服务,成为华南地区“菜篮子”“肉案子”安全的重要保障。

  今年春节年货“网红”智利车厘子跨越万里,通过海运,将广州南沙港作为海运内地挂靠首站,也说明了广州港在冷链业务方面取得的成功。据悉,南沙港区成为全国车厘子、鲜榴莲进口量最大的海运口岸。

  枢纽未来:影响力和线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对于广州港而言至关重要,这也是其推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短、中、长期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尤其在中长期目标上,广州港从期望发挥的是引领作用,直至形成影响力,掌握话语权。

  宋小明表示,广州港的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支撑作用,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发挥重要载体作用,为广州实施国家战略发挥重要资源作用。实现国家物流枢纽与区域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优化广州经济空间布局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举措方面,中国航务周刊记者将其总结为“自身能力跨越式提升”“辐射范围倍增式扩大”“产业要素高效化聚集”。

  产业要素集聚方面,广州港将依托南沙国际港航中心项目,重点引导航运物流、高端航运服务、临港制造、国际集拼、国际电商、数字航运等港航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集聚发展,吸引港航企业及高端人才进驻,有效发挥南沙港的资源集聚及辐射功能,优化港航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港航产业规模带动效应,增强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面向世界、服务世界的综合能力。

  为推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广州港的远期目标关键词是“影响力和线年,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功能体系完善、运营组织高效、技术装备先进、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航运枢纽。其中,枢纽业务规模、服务水平、创新驱动居全球前列,港口物流服务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统筹区域相关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基于宏大的远期目标,宋小明表示:“广州港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强化港口业务和发展全程物流为主线,加快补齐设施能力短板,努力提升港口枢纽地位。大力推进港口物流网络建设,积极拓展物流链相关增值服务,有序推进港口合资合作,打造覆盖泛珠三角区域的‘港口枢纽+多式联运通道+内陆无水港’的发展格局,构建辐射泛珠三角区域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依托港口枢纽和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对航运物流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带动临港产业、现代物流及供应链、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